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石墨烯行业的下一个十年

11月14日,一场关于石墨烯产业未来发展的顶尖对话在温州拉开帷幕。
2025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备受期待的“诺奖对话”如期而至。 201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石墨烯发现者之一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中国石墨烯产业创始人、恩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冠平,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路线图制定者、意大利国民议会议员、意大利Bedimension公司科技总监Francesco Bonacorso,Alb公司科技总监李乃胡、李乃胡艾尔公司科技李乃和,李乃和,李乃和,李乃和,李乃和,李,李,李,李,李,李,李,正泰集团研究院院长、正泰电器副总裁高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杭州高研科技创始人gy - 来自全球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五位重量级人物首次同台,发起前沿与产业理念的深刻碰撞。从现状诊断到成功之路,从研究范式到转型路径,从创新应用到未来预测……这场“巅峰对话”直面石墨烯产业的主要焦点,勾勒出未来十年发展的创新框架。
精准把脉——石墨烯产业发展的“破局之路”
对话伊始,嘉宾们就石墨烯产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康斯坦丁表示,中国十年前就加大了对石墨烯技术的投入,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已成为石墨烯技术的全球领先者。康斯坦丁表示,石墨烯技术是一种可持续技术已应用于电池、电子产品、热管理等多个领域,并通过在二氧化碳捕获和氢经济方面的成就不断带来新的机遇。
作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创始人和一线实践者,冯冠平早期投资了多个项目,坚信石墨烯前景广阔。他介绍,公司将石墨烯创新理念应用于医药健康领域,推进重大疾病治疗。展望未来,他呼吁继续加大产业投入,拓展创新视野,大胆思考、大胆行动,探索更多新兴应用领域。
正泰集团研究院院长李乃虎认为,石墨烯在部分领域已经成功商业化,但很多领域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甚至出现了石墨烯无法实现商业化的现象。f“中间热两端冷”即制备端物料热,原料端和应用端冷。他介绍,正泰从十年前就开始从事石墨烯的基础研究,并通过“基础研究+三大产业板块”形成闭环,持续推动石墨烯在民用领域的产业化。
Francesco Bon saidacerzo表示,石墨烯产业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业化和制造能力,才能实现业务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预见十年——哪些应用场景最有未来潜力
随着石墨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更好地加速产业创新技术的创新?期间对话中,作为杭州聚烯科技创始人、浙江大学教授高超超深有体会。他表示,石墨烯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世界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完全有能力站在世界前列。 “未来,我们要不断改变校学研究机制,让科研人员不仅成为研发主体,更成为产业化主体,推动更新应用场景的落地。”
李乃虎分享了正泰的经验。他认为,高校注重知识驱动,企业注重市场驱动。正泰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将市场需求与高校研发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产品变更。同时,创新成果也可以在公司内部孵化,持续支持产业应用。
对于未来十年哪些应用场景值得探索和培育,康斯坦丁表示将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医疗健康和通信三个方向。他特别指出,目前正在开发各种新兴电池技术,石墨烯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通信方面,尤其是整个通信方面,康斯坦丁也认为,随着6G技术的发展,太赫兹频段正在引起大量关注,采用石墨烯材料的天线将在太赫兹系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欧洲还投入大量资源对石墨烯的医疗健康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我认为石墨烯在医疗健康领域将会快速发展从人造器官到临床治疗再到新药等,为我们开辟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创新源泉——关怀下一个“诺奖级”突破
当话题转向“未来哪些领域可以诞生下一届诺贝尔奖?”时,现场迸发出思考的火花。
“我仍然相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甚至可能是在石墨烯领域。” Constantine表示,二维材料家族的潜力远未耗尽,对不同类型石墨烯和其他二维材料的深入研究将不断带来惊喜。 “我对此很有信心。”
他特别指出,许多全球领先的研究中心,包括北京、南京、深圳等地的优秀团队,不仅在石墨烯领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而且还在不断拓展新材料的研究边界。
高乐vel对话为处于关键时刻的全球石墨烯产业提供了思路坐标。嘉宾们碰撞出的多元思维,不仅是全球石墨烯智慧的集中爆发,也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在创新技术、转型成功、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指引,推动石墨烯产业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中国日报浙江记者站编辑:陈晔)
WS69184CA1A310942CC49919BD
https://zj.chinadaily.com.cn/a/202511/15/ws69184ca1a310942cc49919bd.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
[email protected]